第093章 朱标的推测:允炆就是“永乐帝”?

要做的,就是为朱允炆铺平道路,让他在未来的继承权争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回到宫殿后,吕氏开始着手准备晚上的礼物,她打算让朱允炆从大本堂下了晚课后去坤宁宫给马皇后请安,在一群孙子里,马皇后一直很喜欢朱允炆这个孝顺的小孙子,有她的支持,朱允炆的地位自然会更加稳固。

        事实上,吕氏深知与远在地府的朱雄英相比,朱允炆的优势在于,他是一个可亲近的人,而她们母子也更能给朱标带来温暖和慰藉。

        正因如此,吕氏才这么笃定,朱标不会为了或许永远也回不到身边的朱雄英,而对跟他朝夕相处百依百顺的她们母子二人怎么样。

        而朱标回到自己的正殿书房中,一时间也是犹疑不定。

        英儿所预测的未来,符合逻辑到几乎浑然天成,但是否有些过于刻意了?

        当时听的时候,他其实心底里朦朦胧胧地也有同样的疑惑,但他更相信这是朱雄英在地府中得到的启示。

        朱标被吕氏这么一问,其实当时就意识到,如果排除吕氏的恐惧心理,那这其中的确看起来也有些蹊跷。

        难道说,这一切真的是英儿在从中作梗?

        可朱标却始终不太愿意相信,毕竟,在他印象里的英儿,还是很聪明懂事的,不会耍这种伎俩。

        所以,朱标还是认为,这些对于未来的预测,应该是没问题的。

        而且朱标对于这些未来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一番整理后,发现也是能够逻辑自洽的。

        嗯,虽然经过信息的层层剥离,朱标接收到的信息已经是三手信息了,而且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基础,但起码他逻辑自洽了。

        朱标认为,按照之前父皇的说法,是第三代皇帝“永乐帝”破坏了海禁这一祖制,进行了下西洋,取得了海量财富,再结合今天得到的信息,这样说来,这个“永乐帝”应该就是朱允炆。

        所以,朱标得出了一整个事件合乎逻辑的推测.在若干年后,自己作为第二代皇帝驾崩,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朱允炆年号“永乐”。

        而由于自己的心慈手软,对兄弟们过于呵护,并没有进行削藩,所以藩王,尤其是拥有大量兵权的八大塞王的势力逐渐壮大,渐渐有了尾大不掉的趋势,几乎等同于过去的晚唐藩镇。

        这一点,朱标认为是很符合逻辑的,因为他这个人,确实在决心上,跟能够改换天地的父皇比不了,很多事情,朱标都会选择徐徐图之,或者说,他本来性子里就有几分柔弱,是个平和之人。

        而在登基后,朱允炆下了狠心开始削藩,在削了几个藩王以后,眼见有的藩王被逼阖府自焚而死,燕王朱棣内心极度恐惧,于是起兵反抗,并联合了与他关系密切的李景隆。

        在未来已经继承了曹国公之位的李景隆,估计这时候要么带兵驻防宣府、大同,要么就是驻防辽东,与北平很接近,而李景隆与朱棣相约起事之后,因为双方的兵力和将领差距,在明军主力的步步紧逼下,朱棣与李景隆一方屡败屡战,最后,明军兵临北平城下,李景隆迫于巨大的压力,开城投降,朱棣或是被俘或是自戮,这次藩王之乱就此平息。

        但此次平乱,也耗空了国库的钱财,于是,为了充实国库,朱允炆下令搁置海禁祖制,通过下西洋活动,来获取钱财。

        朱标思量片刻,觉得真相应该就是如此,反而认为,朱允炆虽然心狠,但作为“永乐帝”的他,似乎干的也不是那么差?毕竟,大明封了这么多藩王,虽然朱元璋最初的打算,是屏藩卫国,但藩王制度,如果从历史上来看,确实没起到过什么稳定的正面作用。

        当然了,朱元璋也考虑过这一点,所以大明的藩王,都是只有军权和名义封地的王,而非汉晋时期财权、军权、行政权、司法权一把抓的那种诸侯王。

        饶是如此,朱标其实站在未来皇帝的角度,还是觉得,藩王制度或许两三代人没什么问题,但时间久了,后代的藩王能力不行了,其实起不到屏藩卫国的作用,反而这些拥兵自重的王爷们会对皇权造成威胁。

        所以,从长远来看,削藩其实是大明未来必然要走的路,只是看这第一刀,是谁砍下去,砍到谁的头上而已。

        而削藩,也肯定难以温情脉脉。

        藩王们很难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甘心沦为富家翁。

        到时候,爆发藩王之乱,几乎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就在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