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收获就是猜测出了,元素周期表中右上角的字母,在胡语中并没有明确的意思,可能就是胡语中用来指代该元素的符号,例如甲乙丙丁等,和中文的元素名是一一对应的。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长安城小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胡语热。

    ...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部的研究也不说是毫无进展吧,至少发现了煤块这东西砸碎了砸小了比一大块的时候容易点燃些。

    煤块燃烧时的臭气问题也有了些进展,那就是其味道和雄黄燃烧时有些相像...

    因为完全没有其他方法分辨两种气体是不是同一样的,只能靠人去闻去辨别。

    最后房玄龄建言,干脆在煤炭探明地附近低价兜售煤块,让民间也参与进来解决煤炭的各种问题,虽说民间不一定知道煤炭中的各种奥妙,但也不可小瞧其智慧。

    这个思路是没问题的,很快就通过了。

    ...

    洪武年间,金陵城。

    朝廷主要也是干了几件事,派人到处勘探煤矿、石油并让地方保护起来。

    其次是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煤炭和石油的使用方法等,其实主要是研究石油的使用方法了,毕竟此时对煤炭的使用也有了一些心得,比如土法炼焦等,因为此前已经有人使用煤块炼钢了,经过对比知道煤块直接炼成的钢会更脆。

    而煤炭也是民间贫苦人家在使用,为了整合民间的力量合力研究煤块的使用,比如如何去除其中的杂质等。

    因此朱元璋琢磨着将朝廷控制下的煤矿低价推广使用,这让他有些心疼,都是钱啊。

    再一个是蒸汽机的研究,不过只得一个名字,众大臣没办法,完全想不明白,只好每天回家后就待后厨一个劲的那烧开水...

    第一第二件事都有一些进展,第三件事则是丝毫不见进展了。

    至于元素周期表,众人多少也猜到了其中的元素就是组成各种物质的最本质的东西。

    ...

    【郑和七下西洋赚到钱了吗?#明朝#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其实是赚到钱了,不过是只有一小部分人赚到钱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大明整体经济体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先说谁挣到钱了,那自然是朱棣了】

    【你比如说永乐年间,五征漠北、南征交趾、经略哈密、贵州建省、迁都北平、疏通运河、编纂永乐大典,再加上六下西洋】

    【这些事都是极其烧钱的,就算干其中几项都容易把自己给玩没了,譬如杨广】

    【而朱棣呢全干成了能力是一方面,那钱从哪来,这自然离不开郑和下西洋带来的丰厚利润】

    【这些都是有证据的,英宗实录里面就写到永乐宣德间,屡下西洋,收买黄金珍珠、宝石诸物,国用充足】

    【嘉靖年间也有大臣说,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迭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

    【还有现代学者郑鹤声所写的《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里也提到几次出海,为大明带来的总体收益是宋元两代市舶司的十几倍】

    ...

    洪武年间,金陵城。

    无论是朱元璋、朱标,还是一干大臣,无不瞠目,下海经商这么赚钱的吗...

    这给的也太多了。

    朱元璋内心不由得火热了起来,要是有这么多钱的话,那不论是残元,北边的女真部落,还有海上的倭国,统统都是冢中枯骨苟延残喘罢了。

    从天幕得知,纵然是后世,国家之间的贸易也是以海上贸易为主,那么水师力量的加强倒是至关重要了。

    不仅可以一劳永逸解决倭寇问题,还能通过贸易创造大量财富,补充国库。

    ...

    【哎那不挺好吗,既宣扬了国卫又挣到了小钱钱,为什么后期的文官,还要前赴后继的反对呢】

    【这其实是因为这郑和下西洋,发起者是朱棣,执行者是以郑和为首的一群宦官】

    【严谨来说这属于朝贡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虽然收益很大,但最终全部都进了内库,也就是老朱家自己的小金库】

    【虽然这些钱也都花在了正经的大工程之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整个大明财政体系,那也真的是一毛钱都没看到】

    【非但没有看到,户部还得为每次下西洋的造船民夫等事宜,支出巨额的成本】

    【而且朱棣在这时还干出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