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武清侯



  郭应聘、高汝利等人原本以为,袁时中对明朝是比较忠心的,劝他造反没那么容易,可没想到,袁时中毫不犹豫地带着大名的全部兵马和府库钱粮冲出城来,与他们会合了。
  另一时空的袁时中的确对大明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不惜和李自成反目来实现自己忠君报国的信念。然而,他终究首先是一个豪迈暴烈的好汉,否则在另一时空他也不会造反。
  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官军,袁时中对于大明朝的认识比另一时空清楚了许多。朝廷烂,宗室烂,勋贵烂,宦官烂,官吏烂,军队烂,仅有的个别不烂的地方,就是卢象升等少数清官的幕中。一场戊寅之变下来,卢象升、高迎恩这些用心抗虏的人都死了,自己的兄弟们也死了,孙传庭被抓了,连易浩然都成了朝廷通缉的要犯,而高起潜、陈新甲这些按兵不动,坐视清军屠掠的人却依旧高官厚禄。去他妈的大明吧,老子不干了。本来当兵就是看卢公的面子,现在上司、朋友、旧部一个个死走逃亡,不剩下几个了,还效忠个屁!
  赵胜等人自从大名之战后,就一直在太行山中歇马。他们打潞安的主意已经很长时间了,此时见援兵到来,正好请他们一起干,而彰德府离大名太近,根本没有防备,既然有袁时中引路,正好一起打了。
  戊寅之变导致北方各地的兵力都抽空了,潞安和彰德近乎不设防状态,被轻易攻取。
  原本他们有东进山东与张光萃、张景春、李青山、宫文彩、易浩然等人会合的打算,可是关宁军这一回动作很快,已经逼近大名了,联军便决定南下河南,与罗汝才会合。
  “王瑾对我们提起过袁老弟,说当时虽然招揽你不成,但你终究是会回来的。”赵胜说道。袁时中叹道:“你们一开始就是对的,大明之倾圮,不在于一战一役之胜负,而在于整个官府由皇帝到胥吏都已经生蠹了、锈死了。门窗破了可以裱糊,梁柱烂了怎能再修。”
  这时,黑煞神李茂春的队伍也赶上来了,见到赵胜,他着实有些尴尬。赵胜笑道:“过去的事情不用计较,只要能回来,就是好兄弟。”
  李茂春翻身下马,给赵胜磕了三个头:“大哥,我叛过你两次,但我保证,绝不会再有第三次了,若违此誓,人神共弃!”赵胜急忙下马搀扶:“何必说这样的话,你我多年兄弟,哪有解不开的仇。”
  这次渡河的秩序和六年前王瑾指挥的那次完全不能比,联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不像当初王瑾指挥的部队已经联合作战很久了。所以,各种乱象也层出不穷。交通堵塞是最基本的了,还有为了争先后次序打起来的。
  可袁时中闻着河边潮湿的味道,依然感觉这里连空气都比大名城里清新。老子现在是流寇了,来去自由,合作得好就联营,看谁不顺眼就抽刀子开干,稍有不如意,随时可以拔营就走,各地豪绅,周王府的田庄就是他的军饷。
  不当官军了,就得受饷械缺乏,物资短少的苦,但是也不用再受上官掣肘,友军坑人的气。袁时中宁受苦,不受气。
  待赵胜和李茂春叙过了旧,袁时**手道:“袁某在此就要与二位分别了,山高水长,后会有期!”
  与此同时,在京城。
  有人认为崇祯杀魏忠贤导致特务机构瘫痪,甚至影响军事情报的侦察,这纯属从人体中后偏下部排出来的话。东厂和锦衣卫在崇祯朝依旧权势熏天,主管东厂的王德化、王之心等人虽然没了执法权,但是打探消息、监视官员的工作从来都没有停过。
  崇祯在治国上糊涂,但在权术斗争上可一点都不糊涂。这种东厂只管告密,不管抓人的制度,使得这个机构完全变成了皇权的附庸,皇上信你你就权倾朝野,不信你你就是个屁,比天启朝魏忠贤一手遮天的模式不知高明多少倍。
  至于军事情报侦察,大明朝有过这个东西?
  比如说现在,东厂就又搞倒了一位大员——内阁首辅薛国观。
  原来的内阁首辅刘宇亮因为在戊寅之变中的无能表现被崇祯撵回家去了,薛国观成功上位。
  如今大明朝这条破船四处漏水,战事开销巨大,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远比另一时空的此时要严重得多。薛国观作为内阁首辅,自然要积极为皇上分忧,他想出一条妙计:找文武群臣借钱。
  大臣们都是打工仔,让他们带头出钱,未免心不甘情不愿,所以,先得皇上自家人出钱才行,得勋贵带头。尤其是那些皇亲国戚,他们先出钱,才好劝其他人出钱。
  崇祯觉得很有道理,很多办法不是李自成想得到而崇祯想不到,只是崇祯没办法做而已,崇祯琢磨了半天,觉得这事不好办。最后,他想起一句老话来:“没有家贼,引不来外鬼。”所以,得找一个有家贼的勋贵开刀。
  崇祯盯上了武清侯李国瑞。初代武清侯是李国瑞的曾祖父李伟,也就是万历皇帝的外祖父,所以说,李国瑞是崇祯的表叔。李国瑞继承爵位之后,对自己的庶出兄长李国臣十分苛待,李国臣被惹急了,心想你一毛不拔,一丁点家产都不给我分,反正我吃不到,你也别想要。于是他对自己大侄子朱由检说:“我父亲留给我们兄弟四十万两银子,我该得其中二十万两,我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