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洪承畴想要的



  然而张献忠是什么态度呢?那谁说得清。张献忠现在在南京只是一门心思招兵练兵,谁也不知道他下一步想怎么样。
  同样让人捉摸不透的还有尚可喜,自从投降了西营之后,张献忠给了他一批粮食,让他的队伍能勉强生存。同时又派官监督,不许他们再劫掠。在这样的情况下,尚可喜不得不裁军,将供养不起的士兵移交西营,只保留嫡系部队八千余人。
  虽然监视尚可喜的白文选部只有万余人,但尚可喜还是很老实地选择了裁军,因为根据闯营和西营的约定,一旦他和白文选开打,闯军袁宗第部就会从背后攻击,凭他手里这两万人,转眼就垮了。那些来南方后才招募的新人,舍了也就舍了,只要嫡系老本还在,早晚有翻盘的机会。
  洪承畴曾经派人联络尚可喜,希望他能在闯军攻击安庆的时候配合江北友军行动。不出意料,尚可喜含糊其辞,没有做出任何明确许诺。
  现在唯一能阻挡闯军的,就是南直隶和湖北交界地带复杂的地形。大别山余脉与众多河湖阻碍了交通,不利于大规模军队行军。但是,闯军可以利用长江水运大大降低自身的补给压力。如果尚可喜的水师服从张献忠的命令,不攻击闯军。靠洪承畴手下那帮旱鸭子,在长江上与闯军水营对阵就是找死。
  而如果尚可喜攻击闯军……他要是打得赢,在九江就赢了。闯军正愁没借口消灭他呢,他要是敢出手,李自成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张献忠歼灭尚可喜部。
  洪承畴判断,安庆不可久留。这里已经征不到多少钱粮,又没办法据守,继续滞留在这里,他这两万人马只能在闯军的第一波进攻中当炮灰。
  洪承畴甚至认真考虑,要不要投降闯军。既然连他洪承畴都不是李自成的对手,杨嗣昌、朱大典、高起潜、郑崇俭、丁启睿这些人又能顶什么用?如今的大明朝已经丢了京师,山海关消息断绝,孙传庭八成凶多吉少。崇祯或许还觉得自己能翻盘,但是头脑清醒的洪承畴能看明白,都这副德行了,还翻个六啊。
  就算这次皇上“御驾亲征”,集九边之精锐打败了罗汝才,又能有什么用处?打赢了之后,要不要遵照之前的诺言,在河南圈地安置南下的边军?要是不圈地,明军本来就是无后方作战,皇上再说话不算数,军队很快就垮了。要是圈地,则河南百姓皆以大明朝廷为死敌。然后李自成收编曹营残部,以十万大军北伐中原,崇祯反倒成了帮李自成统一闯曹二营的助手。
  到那时,李自成以南阳为前出基地,派一偏师出大别山攻汝宁。闯军可以沿汉水向前线调运粮草,明军却没有多少产粮地可以补给,哪怕圈了地,地里也不会立刻长出粮食来。就算纵兵抢掠,恐怕也吃不饱。到那时,河南百姓乃至一般的士绅商贾都恨透了朝廷,到处开了城门迎闯王,士兵缺粮缺饷,纷纷哗变,崇祯一战可擒。
  要是皇上打不赢罗汝才,那就更简单了,本来就已经丧师失地,现在御驾亲征再打败仗,大明朝的威望将荡然无存。接下来就是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皇太极四个人争夺天下,再也没有崇祯皇上什么事了。
  洪承畴当然不会给大明陪葬,他得给自己规划一条出路。大明朝这条船已经快沉了,比较其他四条船,还是李自成这条最大最稳。
  目前李自成地盘最大,钱粮兵员最充足,而李自成招揽的读书人中,还没有一个有洪承畴这样的本事。洪承畴感到很庆幸,若是有卢象升、孙传庭这样的人先投降了闯军,他再投降可就不值钱了。
  洪承畴甚至有些后悔,早知道朝廷这样废物,在武昌降了多好。不过现在也来得及,如果能拉着自己的两万部下投闯,应该能封侯吧?
  从一个皇帝的视角来看,洪承畴其实没那么坏,他是确认崇祯已经彻底走投无路,神仙也没法救,才决定反水。只不过他比一般人看得更深更远,所以比较早地意识到这件事。洪承畴不贪,体恤武人,不克扣军饷,积极给部下争取功劳。他更没有谋朝篡位的野心,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维护皇权。崇祯这种亡国之君只能用他续几年命而已,最后一定会被他抛弃,但随便哪个有中等以上水平的进取之君,手下有洪承畴这样的都是大幸,而且可以君臣相得,善始善终。
  然而,洪承畴之所以遗臭万年,就是因为他这个人太聪明、太清醒、太理智、太忠诚。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想作为地主阶级的忠诚战士出将入相、位极人臣、永垂不朽。他可以抛弃一个无能的皇帝,但他绝不背叛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除了自己的性命,可以牺牲一切,当然也包括牺牲老百姓。
  洪承畴的脑子里没有阶级分析法,不过大致也是这个意思。他不贪财不好色,爱的就是权力,而且他爱的不是称王称霸的那种权力,而是那种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权力。这种自我实现的欲望,远比那种寻常的对酒色财气的渴求强烈得多。
  简单来说就是:“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不过,洪承畴现在并不敢贸然投奔闯军。他倒不是担心闯军不要他,虽然他血债累累,有十颗头也不够砍,可他从未想过自己这样的能人带着军队主动投降还能有人不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