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会战



  “流贼来了!”
  正午已过,日头开始偏西,联军就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了战场上。
  明军的阵型是一个九宫八卦阵,朱大典的督标居中,东为刘泽清,南为牟文绶,西为倪宠,北为刘良佐,东北为王光恩,东南为张一川,西南为惠登相,西北为李万庆。
  倒不是朱大典有意s宋江,而是因为他对这八位哪位都信不过,最后只好摆出了这样一个刺猬一般的阵势,缩成一团,尖刺向外。
  王瑾派人射书入营,劝朱大典“停止内战,一致抗清”,虽然肯定没有用,但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的。
  联军一直推进到接近红夷大炮的射程,才开始布阵,这种打法已经算得上十分嚣张了。如果明军主动出击,联军将在行军队形中遭遇攻击。然而,明军西侧的李万庆、倪宠、惠登相三部毫无动静,只有一些小规模的探骑侦察袭扰,很快就被王得仁部下的轻骑兵驱赶开了。
  尽管在王瑾看来这只能算是练手,但毕竟是闯军南下湖广之后,第一次和明军进行大规模主力会战。之前闯军虽然也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更多是靠把明军逼到不得不撤退的地步,然后在追击中消灭敌人,像这样当面锣对面鼓地用平野上的正面进攻来打垮近五万敌人,还是头一次。此战参战总人数超过八万,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记一笔的战役。
  王瑾盼着敌人弱一点,然而中营的将士们却盼着敌人强一点,这样才能让他们的胜利变得有荣誉,有荣誉,自然就有更多的爵位和赏金。要是朱大典也和洪承畴一样直接逃跑,他们能得到的封赏也就很有限了。
  没人怀疑是否能打败朱大典,对面的敌人有一半曾经是闯军的友军,闯军老兄弟们对于王光恩、惠登相他们实在太熟悉了,如今闯军已经今非昔比,而这些人,至少外表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进步。
  其实他们也的确没有什么进步,自从当了官军之后,整日里就忙着到处抢粮食,打一打小股的绿林人物,和乡勇冲突,和友军火并。既没有稳定的驻地和粮饷供给,也没有正规的武器装备供应和训练体系,偶尔闹瘟疫死几百人,就抓壮丁补上,这种生存方式,能让他们有什么进步?
  朱大典的中军帐点起号炮,惠登相、李万庆、倪宠三营兵马也出营列阵了,朱大典不是光杆司令,有督标在手,实力不输一个总兵,而且他也会带兵打仗,实力加上总督的权威,使得他的命令还能执行下去。
  谢应龙将九门十二磅炮部署在阵地上控制战场,自己指挥着十八门六磅炮跟随步兵向前推进,此外,步兵每个队各配属一门三磅炮,总计三十六门。从火力上来说,闯军有着巨大优势,但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炮,闯军的补给压力变得非常大,行动也变得迟缓了,否则的话,洪承畴、尚可喜也未必能那么容易逃掉。
  朱大典的部队很缺乏火炮,大型火炮的分量都太重了,难以机动,只能架设在军营的寨墙上,能跟随步兵的都是虎蹲炮之类的轻炮。明军的步兵和闯军一样,以火绳枪和长矛为主要武器,这年头,但凡是个会用火器的国家,都知道火绳枪和长矛组成的方阵是厉害的,但知道归知道,执行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明军还装备了大量的杂式火器,这就使得他们的阵型变得更加臃肿复杂。
  王瑾注意到,倪宠的部队还装备了一些带支架的斑鸠铳,倪宠部出身京营,后来调到山东,所以当年徐光启和孙元化主张的军事改革的成果在他们身上也有些体现。很多年前,京师和登州的工匠就已经能仿造斑鸠铳了,但是产量一直提不上来。现在清军占领了京师,估计清军马上也要掌握这门技术了。
  明军从来也不是不知学习的傻子,看见别人有好铳好炮,自然会想仿制,可他们的速度实在太慢了。一个王朝到了中后期,就会变得反应迟钝,处处生锈,技术革新得辅以相应的行政效率才能发挥成效,而明朝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王瑾从明军的部署判断,他们拿这些斑鸠铳当成利器,准备在联军用骑兵冲锋的时候集中火力射杀披甲骑士。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当初在宁远做明军的时候,面对金军冲锋时的情景。那时参与宁远守城的孙元化,已经在试图引进西洋火器抗金了。同时王瑾也庆幸,自己在十年前就认清了这种裱糊匠的手艺救不了这个国家,走了现在这条路。
  联军这边,闯军已经全面装备火绳枪了,但曹营、回营、革营依然有大量的三眼铳和快枪,乃至土铳。闯军现在还没能全面换装新的“捷克式”火绳枪,还有一半的人在用鸟铳。不过基础已经打下了,所缺的就是时间。过不了多久,步兵全面换装,马匹到位,扩大骑兵编制,闯军的战斗力还能更上一个台阶。
  出征之前,士兵的军饷已经涨到了每月三元。来到军中之后,王瑾又开始吃大锅饭,可以明显发现,米饭中大米的比例在提高,汤菜中的肉末变多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西营、曹营这些友军也在进步。而眼前的明军呢?他们和当年在太行山和闯军交手的时候毫无分别,甚至可能更差劲了。
  只是不知道,闯军能用来积蓄力量的时间还有多少。
  随着炮声的打响,战斗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