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改编方式



  “左兄,孙兄,我敬二位一杯。我们相识多年,今日才总算走到一起了。这杯酒下肚,往日恩怨一笔勾销,从今开始我们便是同袍兄弟。”田见秀向左光先和孙守法敬了杯酒。
  左光先谦逊道:“败军之将,承蒙贵军不弃,已是万幸。”孙守法则大方得多:“如今东虏入寇,凡我中华之武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天下唯有闯军能拒清兵,我老孙自然得跟着你们干。闯王不计旧怨,在下在此多谢了,将来见到闯王,再当面致谢。”
  田见秀说:“过去我们各为其主,在战场上以命相搏,是不得已而为之。自古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今建州犯境,天下有累卵之危,不论我们昔日有何过节,都应该携起手来,共御外敌。二位将军能以国家大义为重,必当垂范千古。”
  左光先和孙守法的情况与尹先民、闵一麒等降将不同,是带着边军主力主动归降的,所以待遇也不同。虽然他们和闯军的积怨更深,但他们凭借实力和人品,反而更受闯军尊重。
  左孙二将的部队并没有被拆分,只有一小部分被裁汰或者分到各地充任卫戍部队,二人各保留了三千人的兵额,各领一个协。两人皆是挂二品衔,任果毅将军,左光先封伯爵,孙守法封子爵。
  明末武将官衔虚高的情况很严重,果毅将军这个职务本身在闯军体系内只是个四品官,伯爵是三品爵位,但左光先原本在明朝有一个正三品的指挥使虚衔,所以降闯之后要加衔到二品。
  五营的编制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采用的训练方式也和旧明军大不相同,所以李自成将这些成建制投降的明军主力部队单独编组为“复辽营”。名字简单直白,占了大义名分,给了降将台阶,也便于将来裁撤。明军将领降闯可以解释为不是背叛大明,而是为了和闯军一起复辽,等到将来真的复辽了,这些非嫡系军队肯定是第一批裁撤的。复辽营由田见秀督率,从野战部队抽调军官,卫戍部队抽调士兵,组建了一个协的兵力由田见秀直辖。
  降闯之后,左孙两部迅速领到了粮饷,补齐了被服和武器装备。他们还是使用原本的马六甲式轻型鸟铳,依然按照原来的方式训练,目标是达到明军在粮饷器械充足情况下的正常水平。这两支部队都已经定型了,贸然换新装备、学新战术,很可能效果适得其反,能把他们熟悉的戚继光打蒙古人的那一套吃透练好就足够了。
  让明军将领照领旧部是存在危险的,即便左光先和孙守法是明军中人品比较好的也是一样。不可能所有人的人品都好,而且人品好的人也可能被形势逼上另一条路。
  就像当年关原之战结束后,德川家康难道不希望上杉景胜、毛利辉元这些人通通切腹吗?另一时空的顺治皇帝难道喜欢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开府立藩,不希望把他们变成普通武将吗?非不想,实不能,对于手握重兵的实力派不能逼得太狠。
  同理,无论是原本的历史上还是本时空,李自成何尝不想把明朝降兵拆散了分到自己的老部队中,就像他对待曹营、革左那样。但如果这么做,其他明军将领就未必肯降了。
  以现在闯军之强,如果除了明军和清军就只有闯军,那么很多将领即便对闯军的待遇不满意,为了不送死又不当汉奸,也只有投闯一条路可走。至于那些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宁肯剃发降清的人,也没什么招揽的必要,还是直接杀了的好。可现在张献忠、罗汝才、纳敏夫三方对降将的待遇都很优厚,明军将领们有很多选择。
  纳敏夫和罗汝才接收了大批秦军降兵,李自成从本意上是不太希望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以做皇帝为目标的人,怎么可能愿意看到潜在的竞争对手增强实力。只是眼下纳敏夫和罗汝才顶在对抗清军的前线,不迅速稳定陕西、河南的局势,恐为清军所乘。如果条件允许,李自成还是希望尽可能地由闯军收编明军。
  因此,闯军对左孙两部的改编很温和。除了按照闯军标准重新编制,把一些左光先和孙守法的部下分调到各地卫戍部队乃至担任文官,就没有别的动作了。李自成甚至没派人到他们军中监视,派进去的人多了,就会把不信任表现得太过明显,派去的人少了,也控制不了部队,左孙二人若是想反,会轻易杀掉这些人,没必要派他们送死。
  李自成的这些部署,基本上都出于“时间紧迫,大战在即”的考量。所有人都知道大战马上就要发生,可是,大战就是不发生。
  河南前线出现了诡异的平静,明军不仅不大规模进攻,就连小规模的进攻都停止了。而闯曹联军将数万军队沿黄河部署,防止清军来攻,曹营又忙于消化新收编的明军,暂时还无力进攻。
  今年又是一个灾年,河南各地都爆发了很严重的饥荒,闯军从湖广运来的粮食作为赈灾粮大量消耗。虽然罗汝才坚持要按市价付钱,但李自成也不好意思赚这笔钱,要求粮行压低价格,作为交换,不仅帅府今年不要分红,还免除船行的赋税,甚至给运粮补贴,以保证往河南运粮有利可图。
  在这种情况下,王瑾等人在郑州的营地始终难以囤积足够的粮食,自然也就无从进攻。而且王瑾还担心,一旦他们大举攻击开封,皇太极就会从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