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智力升级



  “皇上,大喜啊!商城县光复,伪典史被义兵击杀,当地绅民上表说……”
  崇祯看了看喜气洋洋地向自己报喜的张殷,心想这奴才虽说忠心,可脑子着实不够用。
  自从到了开封之后,崇祯最常做的事就是盯着河南、南直隶的地图发愣,商城县在哪里他是清楚的。那里是罗汝才控制的区域,位于南直、湖广、河南的交界处,南边就是闯贼经营多年的山寨,北边是贺一龙和马守应两部,贺一龙麾下的王杂毛的驻地就在不远处的沙窝镇,东边的南直隶安庆府更是已经被李闯的主力占领,在这儿起义归明?
  大致看了看奏章,崇祯更知道这些人没指望。他们是趁县里的主要伪官外出办事的时候才突袭县城得手的,只杀了个典史,其余曹贼委派的官吏基本上都逃走了。
  然后,这帮蠢才还把各家的民团带到县城,准备固守,还要清算附逆的刁民。
  崇祯估计,在他读奏章这会儿,这些人已经死了。他们连曹贼派到县里驻防的两百个兵都没有歼灭,而是把这些人都关在了城外。在县城里杀了一些依附过曹贼的胥吏百姓,势必导致城内人心惶惶。这个时候,流寇的野战兵马赶到,县城周围的百姓原本都是流民、佃户,曹贼曾分士绅的地给他们,现在士绅要恢复大明的旧秩序,这些百姓岂能不帮着反贼?
  罗汝才在每个县都新设了县尉一职,都是曹营老兵担任的,手下有二三百兵丁,负责训练县里的乡勇,县尉组织的乡勇都是重新分配了土地的自耕农,农闲时训练,有战事则三丁抽一,只在本县作战,最多支援邻县。这种组织训练强度不可能高,战斗力非常低下,但是有助于维护治安。崇祯不太了解具体的情况,但也在官员的奏报中见过。
  现在手下的官少了,崇祯连县令的奏报都亲自看,甚至很多县城都有太监监视。
  若是反贼的大队兵马不来,这些乡勇还不见得敢反士绅,可一旦有了大队反贼撑腰,乡勇害怕士绅把农田、耕牛抢回去,不反才有鬼。
  不过崇祯本来也没指望这些人,他在闯曹两营的地盘大撒官诰,不过是为了在敌人的后方捣捣乱,牵制一下对手,从来没把希望放在他们身上。只要流寇的主力还在河南,河南的乡绅都是垃圾。只有流寇的主力被打败了,他们才敢尽情报复那些没有什么战斗力的人。
  南逃开封倒是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让崇祯的脑子清醒了许多。一路上他亲自见识了大明的基层是怎样运行的,来到开封之后,实际做的就是一个巡抚的工作,让他搞明白了不少事情和之前自己想象的情况完全不同。崇祯当然不可能一年时间就水平暴涨,但是在一些小事上的确处理得更好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朝廷对县级官府的控制力加强了,半个朝廷移驻开封,还有这么多军队,人多了,地盘却小了,控制力当然强了。
  各府县的流官都是空降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绝对服从皇权,然而,本地士绅的力量却更强了。因为崇祯不敢彻底信任军队,所以他必须让士绅制约军队。尤其是祖大寿,和吴三桂是亲戚,对高第、李辅明部下的辽人也有很大影响力,一旦祖大寿学李闯那样,用军队组织饥民消灭了士绅,搞均田免粮,朝廷怎么拦得住他。所以士绅是一定要保的,只要士绅不被军队消灭,军队就掌控不了地方,朝廷就还能居中维持。
  这些日子,崇祯每天都在思索,对于如何与大臣们斗,如何在文官和宦官之间搞平衡,他思索出了很多成果。现在朝廷的班子小了,崇祯的控制力更加严密。
  周王府建立在宋金故宫的遗址上,差不多是天下王府中最大的,崇祯将其中很多部分改成了办公场所。
  王府东侧有一个东书堂,是第二代周王朱有炖的书房。朱有炖在杂剧和书法上都颇有成就,在这里写出过颇为有名的《东书堂帖》。崇祯把这里改成了自己处理紧急事务的地方,由一些四五品的中层官员充任秘书,直接处理地方的奏报。
  现在哪个县没有军情?北有皇太极,南有李自成,东有张献忠,西有罗汝才,大明朝又有什么事不紧急?于是,崇祯在很多事务上都绕开了内阁,更不和文武百官商量,在东书堂直接就办了,派去各地的监督太监,以及一批他新近提拔的举人出身的官员的奏报,也直接送到东书堂,不经任何人的手,从这方面来说,崇祯倒是和李自成想到一块儿去了。崇祯在勤政方面是没问题的,几个府的事务,他一个人处理毫无问题,甚至能直接干预到县。因为丢了京城之后皇家权威不振,派去各地的太监难以压制士绅,也不太敢像之前那样作威作福了。
  要是几年前崇祯就有这样的效率,说不定大明还有救。但若不是地盘大缩减,朝廷大换血,崇祯也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控制力。而到了现在这种只剩下几十个县的处境,这种控制力又有什么用?
  这仅有的几十个县,还在不断萎缩。凤阳下属的泗州、盱眙县、天长县被西营占领了,不久前曹营联合回革两营发动了一次攻势,趁着明军主力被王瑾和清军吸引在郑州方向,一口气攻下了开封府南部的十七个州县。河南巡抚李仙风的兵马撤到了通许县,背后就是开封的门户朱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