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刀牌



  岳讬很欣慰,敌人终于先动了。
  对于王瑾,他是十分提防的。不是每个将军都会打仗,但是一个从军二十年,由小卒成为将军的人,必然是高手。刘文兴所说的“失之呆板”那是和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对比出来的,而不是金砺、李国翰之流。
  不过岳讬倒是有信心和王瑾一较高下。他二十岁从军,至今已二十四年,虽然占了是代善嫡长子的便宜,很早就是高级将领,但也是刀山剑丛里厮杀出来的,绝非膏粱子弟,没理由比任何人差。
  王瑾选择的突破口是土国宝的阵线。直接冲垮叶臣和屯齐可以直接造成清军全军崩溃,如果换成刘芳亮来指挥,可能就这么做了。无论是本时空还是另一时空永昌元年时的刘芳亮,都在对明军的连环吊打中树立了这样的信心。王瑾则小心得多,还是先打熟悉的对手为好。前世的历史知识不能替代今生的战场实践,王瑾与清军已经十年未见,对他们现在的水平难以准确估计,至于土国宝,顶大天也就是祖大寿、吴三桂的水平,这还是高看他。
  土国宝的部队在战场最南侧,正和闯军的右翼激战。被清军整编之后,这支军队的战斗力有了不小的进步,一时间竟和闯军不相上下。
  无论是旗军还是绿营,清军的近战部队中都有大量的刀牌手。闯军的野战部队起初也是这样的,直到今年年初,才彻底取消了刀牌手,步兵只使用火铳和长矛两种武器。
  刀牌手是威力很大的兵种,在过去对付明军的时候,由闯军老兵充任的刀牌手们猱身杀入,一百人击破二三百人是很正常的。明军的刀牌手砍不过这些亡命徒,长枪兵信不过自己的队友,一被近身便弃枪拔短刀搏斗,甚至转身逃走。不管他们选择哪一种,阵型都会被破坏,这时以骑兵突击,无往不利。对于明军的弓弩乃至轻型火器,盾牌也有不错的防御力。
  从实战经验来说,刀牌手完全没有必要淘汰,尤其是在山地战中,这种机动灵活的兵种作用甚大。但是研究、争论了近两年之后,闯军将领们最终还是一致同意,只在卫戍部队保留刀牌手。
  根据北方传来的情报,清军中斑鸠铳的装备率越来越高,盾牌能在远距离挡住三眼铳乃至鸟铳的子弹,而斑鸠铳一两半重的大铅弹可就没那么容易防了。如果把盾牌做得连斑鸠铳都能抵挡,那它的重量也显然不是步兵负担得了的。
  刀牌操作对于个人武艺的要求很高,对于闯军、清军、明军家丁这种老兵众多的部队来说,用刀牌是有利的。可是这个兵种难以像火枪手和长矛手那样大批量产,又不那么容易保持阵型。
  闯军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和可利用人口数量。这个“可利用人口”不一定非是汉人,只要是敢招到军队里,按照一流士兵武装起来的人都算。闯军现在唯一忌惮的就是基督徒,除了少量有专业技术的军官,不会招募基督徒士兵,至于其他人,不管什么民族、什么信仰,对于闯军来说都是一样的,就连李自成的卫队中也不乏蒙古人。
  另一时空,李定国军中士兵半数是云南的少数民族,但招到西营之中后,就和其他西营士兵没什么分别,照样军纪严明,照样能和清军死战。李定国驻军长沙时,当地绅民发现“蛮兵”竟然不抢劫,感觉三观都要被震碎了。
  努尔哈赤年轻的时候也不怎么歧视汉人,可是随着政权的发展,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得到一样的待遇,所以努尔哈赤也就变得重女真轻汉人甚至轻蒙古人,直到屠杀汉人。皇太极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战场掳获变多,蒙古人、汉军旗人的待遇就又提高了。
  但旗人集团既然形成,那就无法再摆脱了,乾隆能把汉军旗人踢出去,可总不能真像《书剑恩仇录》里那样连满洲人都解决了。旗人既是强大的武力,又能作为官场上的制衡力量,皇权也着实离不开他们。
  而闯军一开始就不需要拿民族来区分阶级,统治者中人数最多的肯定是汉人,被统治者中人数最多的也肯定是汉人,因此对待少数民族出身的军人只要平常看待就好,只要变成军事贵族,屁股的位置就都一样。
  所以,闯军并不需要走清军那样的路线,闯军的野战部队的定位与清朝的旗军是不同的,他们不是用来压阵的少数精锐,而应该是训练速度快、价格便宜的量产型军队,强调组织纪律性而不是个人武艺。清军当然也强调组织纪律性,但是闯军在这方面的偏重更多。数量多于旗军,少于绿营,价格比旗军便宜,却能承担大部分绿营无法胜任的野战工作。
  按照这个思路,闯军最终选择了更注重团队配合、训练成本更低的长矛。在这个时代,与其增加刀牌手、剑盾手这样的兵种,不如增加火枪手更实用。随着攻击武器的进步,防御型武器的价值大幅下降,个人武艺的作用也越来越低。个人武艺在军队中依然重要,但越来越局限于侦察和治安战领域。因此,熟练运使刀牌这种老兵技能也变成了卫戍部队的科目。
  因为有王瑾在,闯军不必在实战中一步步靠消耗人命去摸索经验,所以也就更早地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而清军还在探索之中。另一时空,因为统一中国之后长期的治安战需求,清军直到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