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余粮征集



  本来以王瑾对清朝内部事务的了解,想到这些并不困难,但是他对于皇太极太过重视,反而让他忽略了这些方面。
  这样一来,就很尴尬了,皇太极和罗汝才对于现在决战都缺乏兴趣,这仗还怎么打?
  不过皇太极之前的分析有一个漏洞,罗汝才虽然现在和清军决战没什么好处,可他如果拖下去,恐怕更没有好处。
  李自成攻下庐州的消息已经传来了。李自成的兵力是右营、卫队和江西卫戍部队六个标,总计三万余人,洪承畴调集了自己的秦军旧部及左良玉部,加上他的督标,大约有五万人。
  吞并了南直隶的一些小股部队,又抓了些壮丁之后,秦军的实力有所恢复,曹变蛟、贺虎臣、马科三部都有了六七千人马,然而在和李自成交手之后,他们却显得出奇地孱弱。
  经过了三年的换装、训练,现在的闯军就如同一堵会移动的铜墙铁壁,没有任何一处明显的短板。秦军原本用来对付闯军的那些技巧全都不管用了,而闯军从以精锐的骑兵、重步兵为核心力量转型成了火力为主,更让他们不适应。
  更糟糕的是友军的表现。马科自始至终只是做做样子,见局面不对,他是第一个开溜的,左良玉部下出身的那些小军阀更是各怀鬼胎,谁也不肯拼命,重担都压在金声桓、曹变蛟、贺虎臣三镇身上。
  金声桓占了左镇传统的便宜,几次进攻无效之后,他的部下再也不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了。而曹变蛟、贺虎臣因为对部队的掌控能力很高,反而吃了最大的亏。洪承畴的督标在后压阵,自始至终没有投入战斗。
  一番激战过后,明军仓促撤离庐州,逃回凤阳,在凤阳集结的明军只剩下了四万人。其中曹变蛟、贺虎臣两部损失最重,伤亡逃散过半。
  真正战场被杀的,其实也就两三千人,但是有大量的明军士兵被俘或逃散。被困在中原数府之地,明军的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很多都丧失希望了,不过,洪承畴对此倒并不在意,曹变蛟和贺虎臣这两个狂热的忠明派发言权下降,对于他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如果李自成冲不过洪承畴这关,那么罗汝才再等一等是有利的,可是现在看来,洪承畴根本挡不住李自成。那么等到李自成一路北上,和刘宗敏会师,攻击归德,罗汝才这边的输赢就都没有意义了。败给清军,则首先河南失守,若胜了清军,则太行山以东尽属李自成,罗汝才最多抢到山西,如何能再与李自成争天下。
  皇太极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之前的判断是基于闯军实力比明军略强的估计,但是经过岳讬和王瑾对交手,皇太极发现自己之前的判断有误,残明的军队恐怕已经无力抵挡李自成,罗汝才在这样的局面下很可能采取更激进的策略。
  虽然王瑾想的是速战速决,可皇太极根本不给他这样的机会,闯军多次小规模的袭击,都被清军打退。
  王瑾预计的缺粮局面目前还没有到来,田见秀、李自敬调配帅府管辖下的商人们,不断将粮米运到前线。如果仅仅是供应军队,其实扛得住,可王瑾掐指一算,明年春荒应该依旧灾情严重,到时候河南老百姓成批饿死,再闹出农民起义来,那可就丢人现眼到姥姥家了。因此,闯曹联军手上必须掌握大批粮食。
  此外还有郭应聘、李茂春、牛成虎、高汝利四营的人马,这些人其实至少可以裁掉一半,但他们现在还是独立的反王,不可能裁军。既然罗汝才不许他们劫掠,那么也就只能供应他们粮食,而罗汝才的粮食还不是要从闯军手里买。
  按照王瑾的估算,以目前粮食的转运速度,恐怕坚持不到明年夏粮登场,何况南方也不能无休止地运粮北上,湖广的粮食被大量征购,已经严重影响了粮食价格。闯军现在还有钱,没有直接剥农民,这种影响对于社会安定的冲击不算特别剧烈,可总不能一直这样。
  而在明统区,已经搞出了“余粮征集”制度,强行收缴百姓家中存粮,小规模的反抗频频爆发。罗汝才和王瑾都是搞农民起义的专家,可他们此时却不敢派人去发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管开封、归德的老百姓发动多大规模的起义,五千清军都足以将他们杀戮殆尽,闯曹联军的主力难以短时间内击破清军,起不到配合他们的作用。
  这样一来,曹营的统治区就要接纳大量从明统区逃来的难民。罗汝才的态度很明确:“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虽然台词好像串台了,但也没人反对他,毕竟曹营守土不流的时间尚短,还没真的转型成封建军阀,要是在这个时候就把农民抛弃了,是要乱自己的根基的。而皇太极却很从容,真要是开封没粮了,他退回河北就是了。
  皇太极不想打,罗汝才和王瑾没法打,如果他们绕过圃田泽去进攻开封,也不是不行,明清联军如果迎战,正好决战。怕就怕他们不决战,放闯曹联军过去,这样一来,闯曹联军无法就地筹粮,屁股后面就会拖一条长长的陆路补给线,随时可能被切断。郑州到开封之间地形平坦,固然有利于进军,却也方便清军从任何方向迂回进攻。清军手上掌握大量船只,随时可以退回河北,闯曹联军却不能放弃郑州,因此也只能在这里陪皇太极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