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东游记



  “武昌是我们到中国以来见到的最大的城市,这里也有清真寺,本地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人们尊称他为‘马四巴巴’。我和他的交流需要两次翻译,我对于经学所知甚少,而且非常肯定他不可能是伊巴德派的经师,所以我没有发表任何观点,只是聆听了他的讲经。”
  “我在中国所见到的教胞全都是哈乃斐学派的,他们认为中国的官方所推崇的儒教信奉的是与我们一样的神,只是汉语翻译为‘天’。儒教徒不敬其他的神,他们认为儒教、道教、佛教的创始人,以及发明了房屋、火、农业等重要技术的祖先都是先知。”
  “中国人对异教徒很宽容,也没有征收齐兹亚税。这是一种很理智的做法,齐兹亚税只会增加异教徒,因为地方政府会出于不希望税收减少的考虑禁止异教徒改宗。政府和军队中有很多人都是我们的教胞,其中不少是贵族,他们很热情地欢迎了我,也对于我邀请他们朝圣的事很感兴趣。”
  “根据我们在武昌的调查,乳香、没药和宝石都是中国人需要的,波斯的毛纺织品也很受欢迎。但是大部分中国人都很穷,不会消费昂贵的进口药材和呢绒,更别说宝石了,平民穿的都是麻布和棉布,也很少看医生。荷兰人多年以前就试图向中国推销香料,但是消费群体依旧很小。不过我们现在本来也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贸易,也不用担心这一点。战争产生了很多新贵族,他们还是有购买力的。”
  “新上台的君主是一个推崇节俭的人,他甚至不穿丝绸衣服,更不会在自己的花园里养狮子或者长颈鹿。他对毛皮、象牙、宝石等奢侈品都加了很高的关税。我接触了很多将军,他们对于在铠甲内穿一件羊毛衫感到很舒服,但对精美的波斯地毯却不感兴趣,因为他们房间的装潢不能比自己的君主更华丽。我建议,对中国的贸易还是以药材和中等质量的毛纺织品为主。”
  “这座城市在备战,向汉江上游和长江下游两个方向输送物资,许多从南方来的士兵在这里集结,然后前往战场。这让我仿佛又感受到了巴格达的血腥味道。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士兵来自中国南方的山地民族,他们并不按民族来编组,学会了汉语的口令之后,便会被编入一般的军队中,待遇也与其他士兵没有区别,这与他们北方敌人的做法完全相反。”
  …………
  努勒写下的这些文字,后来成为了《努勒中国游记》的一部分。田见秀打到云南的时候,意外地遇到了他。
  努勒一开始就没尝试从海路前往广州,荷兰人正在准备进攻马六甲,彻底把葡萄牙人赶出东南亚。回教徒的船只在这个时候想通过海峡,那纯粹是找死。所以努勒选了一条更找死的路线,他在孟加**陆,在当地回教商人的介绍下,走陆路从缅甸前往云南。
  虽然穿越热带雨林十分危险,但努勒毕竟是一国宰相,有的是钱,可以不计成本地保障自己的出行条件。缅甸和云南之间也往来交流很多世纪了,现在也有商品流通存在,保障少数贵人安全抵达昆明的道路条件还是有的。
  两年前,努勒亲眼目睹了奥斯曼土耳其与波斯萨非王朝之间的巴格达之战。奥斯曼苏丹穆拉德四世带来的军队多达十万,出动火炮两百多门,守城的波斯军队也从英国人和荷兰人那里买了洋枪洋炮,对巴格达城进行了棱堡化改造,城墙高二十五米,厚七到十米,有一百一十四座塔楼,部署了一百多门大炮,守军的抵抗意志也非常坚决。
  奥斯曼军队有多达八千人的工兵部队,不断以土工作业逼近城墙,波斯守军不仅顽强抵抗,还出城反击。经过了长达四十天的血腥战斗,巴格达终于被攻陷。穆拉德四世下令屠城,巴格达遭受了堪比旭烈兀和帖木儿的恐怖杀戮,奥斯曼军队血洗全城之后,带着抢掠得来的财物满载而归,留下了一片焦土和遍野残尸。奥斯曼和波斯之间对于巴格达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争夺,至此画上了一个滴血的句号。
  努勒本来是趁着战乱来劝说一些巴格达的阿拉伯商人迁居阿曼,围城开始前他逃出巴格达,就躲在离战场不远的地方,目睹了战争的全过程。
  阿拉伯人征服伊拉克,正好是一千年前的事情,不管这片土地当初是怎么来的,这里早就已经是阿拉伯人的家园了,想必中国人也不会因为秦军的暴行就否认两广是自己的国土。
  奥斯曼和波斯这两大帝国为争夺富饶的两河流域旷日持久地开战,而当地的阿拉伯人、库尔德人、亚述人则沦为炮灰。少数达官显贵、富商大贾靠着卖身投靠异族而升官发财,而平民百姓则是在永无止境的兵火和盘剥中苦苦挣扎。
  努勒不仅看到了同胞的悲惨,还看到了不可逾越的实力差距。阿曼这个人口稀少,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落后的小国,惹不起这两大帝国中的任何一个。
  可即便如此,努勒仍积极推动阿曼挖奥斯曼帝国的墙脚,目前阿曼已经基本上将另一时空的也门国土纳入版图。奥斯曼对这里的统治只是象征性的,本地的贵族又是一盘散沙,形不成合力,阿曼人与也门人同为阿拉伯人,只要保护信仰自由,就没有外族入侵的抵触情绪,以集权对分裂,再加上亚里巴一世这些年全力打造的新军,只有四十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