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言而有信



  “流贼越过圃田泽,向中牟县来了,其众不下数万,有马队,有大炮,队伍绵延十余里,旌旗蔽空。”
  清军侦察到的情报是,流寇竟然主动向他们发动攻击了。很显然,流寇估计应该有十万左右的军队,才能发动这样的攻势。
  “李督师,你意下如何?”皇太极破例用汉语问道。督师李建泰连忙答道:“贵军能征惯战,还是请大汗定夺。”
  李建泰是不愿来这里的,和皇太极见面,用什么礼节是个大问题,规格过低就会变成严重事件,导致双方关系破裂,规格过高,自己在朝廷里就得被喷死。好在皇太极给他个面子,双方只在营帐中会面,就当是皇太极带着子侄家臣出来打猎,偶入大明境内,遇到了老朋友李建泰,双方叙叙旧。李建泰年纪大了,“得了腿疾”,皇太极最近也“身体欠安”。所以,李建泰就按读书人的规矩拱手为礼。
  皇太极在很多时候特别讲求礼仪,甚至会因为朝鲜使者不向自己下跪而发动战争,但现在没有这个必要。
  跟着李建泰一起来的是王朴、唐通、卜从善三总兵,李辅明、陈永福和黄得功都不肯到清军营中来开会,既是觉得失了体统,又担心清军把他们一网打尽,这样三个总兵去开会,三个总兵掌握部队,一旦出了事,还有个反击的余地。
  李建泰何尝不晓得这样有失体统。李建泰的督标和黄得功部赶到之后,中牟的明军已经有了五万之众,但相对于清军来说,他们依然是弱小的。李建泰从来不主张和清军联手,但他这个刚刚提拔起来没多久的大学士实在是没什么发言权,他也不是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仁人志士,不过是个随波逐流的凡人,他打定主意,这次会议他什么看法都不会有。
  李建泰的反应在皇太极意料之中。皇太极说:“如今贵我两军养精蓄锐已久,既然流寇来了,那便让他们有来无回。”
  前不久,皇太极刚刚得到消息,豪格久攻山海关不下,率三千精锐翻山而行,突袭了宁远。明军都司郑蛟麟作为内应打开城门,明军总兵王廷臣战死,宁远附近的堡台也纷纷陷落。
  豪格行险成功,辽西局势顿时急转直下。山海关和锦州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硕讬和杜度经过长期的扫荡,已经逐步拔除了锦州周围的明军据点,将金国凤合围在锦州城内,孙传庭因为受到两面夹击,兵力不敷使用,也只能放弃前屯,全军收缩回山海关。明军首尾呼应的一条防线,如今彻底变成了无法互相支援的两个点。
  辽西战事很快就会结束,因此皇太极在河南也可以采取一些冒险的行动了。
  秋天的时候,皇太极便命令阿济格率领京畿地区的旗军和宣大绿营南下,防止流寇突破黄河。虽然一线绿营让罗汝才打了个落花流水,但皇太极判断,有阿济格阻挡,罗汝才不可能一路杀到太原甚至京城去。
  如果纳敏夫趁着阿济格南下的机会从陕北捅清军一刀,清军的处境会十分危险,但皇太极已经得到情报,纳敏夫现在正忙着呢,而且他的存粮在赈灾中消耗殆尽,西安还在限制购粮,短时间内,贺兰部无力大举东进。
  有了这样的条件,皇太极决定不分兵支援河北,而是以手上的十二万明清联军与流寇打一场大会战。
  开封的粮食在迅速消耗,如果明年春天前没有抢下罗汝才的地盘,清军就只能返回河北就粮。对于清军来说,自然是更倾向于攻下河南之后吃曹营的粮食。虽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和王瑾打一场大会战,但清军并不担心这一点,之前的战斗让清军对闯军的实力有所警觉,但他们依旧相信自己是无敌的。
  七万清军中半数是旗军,配合他们作战的明军六总兵能活到今天,自然也不是白给的,尤其是王朴、唐通、李辅明三部,是明朝边军中的骨干力量。就算料敌从宽,对面的流寇也有十几万人,皇太极觉得也有很大的胜算。
  皇太极认为,如果郑州真的有十几万流寇,那么大部分流寇肯定没有之前和岳讬交战的那支军队的水平,流寇在南方割据也不过三年,真的能有几十万这样强大的野战军吗?事实是的确没有,闯军也就十万出头的军队有这样的水平,曹营收编了大量秦军,实力暴增,但家底还是薄,部队还没太磨合好。可即便如此,在这三年时间里,闯曹联军在军队建设上已经超过努尔哈赤三十年的成果了。
  李自成和罗汝才就算比努尔哈赤强,也不可能强出十倍,但是他们手上有比努尔哈赤更好的地盘、更稳定的自耕农群体和更庞大的人才队伍,而且现在还不需要试错,有正确答案可以抄,开加速器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大清言而有信,不会要黄河以南尺寸之地,打退流寇之后,攻下的这些地方自然还是大明委派官吏,只要协调我军粮饷即可。”皇太极就根本没想过会打输,他手上的兵力足够打一场萨尔浒大战级别的战役,北渡黄河的流寇就算没有二十万,七八万总归是有的,难不成流寇的地盘还真的树上结军官、地里长老兵?不管郑州有多少敌人,都没什么可怕的,两万也好,十五万也罢,都不会是他的对手。
  不仅是皇太极,李建泰、唐通、王朴、卜从善也都是一样的想法,明军在清军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