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4面楚歌



  就在凤阳无血开城的同时,中牟县西侧的原野上,正进行着明末以来最为激烈的一场大战。
  比这场会战规模更大的战役当然也有,但如此势均力敌、胶着厮杀的战斗,却前所未有。
  更让人震撼的是这场会战的人数比例,闯军六万,对阵明清联军十二万人。
  战场北侧,闯军刘芳亮部两万人与清军岳讬部三万人对峙;战场南侧,闯军李过部两万人与明军李建泰部五万人对峙;战场中央,闯军王瑾、谷可成部与清军皇太极部四万人对峙。
  闯军的布阵十分诡异,三个营的兵马离得非常远,左营和前营之间,前营和后营之间,都隔了五里左右的距离。在这样的距离下,部队如何互相支援?
  当发现闯军只来了这么多人,还排出这样的阵势,明清联军的将领们也颇为讶异。这样的兵力对比,这样的阵型,闯军不全军覆没还有天理吗?就算王瑾之前没指挥过这么大规模的军团,他也是个有二十年军事经验的宿将,为什么会这样急着送死?
  颖郡王阿达礼提出,立刻集中兵力,攻击闯军前营,只要打垮王瑾,两翼的闯军便可应手而破。支持他的人不在少数,但皇太极的命令却是三个方向的军队同时攻击,先试一试闯军的反应。
  阿达礼这样的毛头小子都能看出来的事,王瑾会看不出?皇太极认定王瑾的部署必有深意,不到看明白的时候,他是不会贸然投入主力的。
  南翼明军的进攻以李辅明部为先导,这支军队以李辅明的家丁和宣府兵马为主,监军为尚膳监掌印太监杜勋。
  然而当李辅明打出旗号,向前推进,闯军阵地上却传来了一阵歌声,军中司掌鼓角的乐队也开始伴奏。
  “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辽河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天下,弟兄们,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后营的士兵也没怎么排练过这个节目,唱到后半部分,已经是南腔北调、稀稀拉拉,根本听不清唱的是什么了。李过让部下学这首王瑾“创作”的《夜不收歌》,本来只是想来一波“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操作。可他没想到的是,当歌声响起,明军的脚步竟然停了下来。
  “李辅明!开原祖坟安在?”高一功带着后营前协的三千多将士高呼道。李辅明脸色铁青,一勒缰绳,拨转马头:“撤。”
  众人一脸懵,怎么就撤了?杜勋急道:“没听见镇台下令吗!快撤!快撤!”崇祯皇帝新近有严令,监军太监不准离开所监部队的大旗前后,杜勋远远望见闯军长矛如林,炮筒森森,这会儿腿早就已经快软了,李辅明突然要撤,真是救了他的命了。
  宣府兵前队改后队,转眼撤了个干干净净。亲标威武将军李世威赞道:“当年汉军四面楚歌,唱散项羽八千江东子弟,将军今日一首歌便退了李辅明一万兵马,真有古之名将遗风。”
  问题是,李过自己也在纳闷,他怎么就走了?
  开战之前叫骂羞辱对手,本是这个年代司空见惯的常招,目的是通过口水战在士气上压倒对手。不仅仅是李过,随便哪个将领都会用这样的招数,只不过李过这次骂得格外花哨罢了。可谁想到,李辅明竟然这样不禁骂,才骂了一轮,他竟然就撤了。
  督师李建泰和总监军高起潜也看得目瞪口呆,虽然他们早就习惯明军打仗放水,但这种连戏都懒得演的打法未免也太离谱了。
  若是当年鸿门宴时刘邦玩“四面楚歌”,项羽肯定治他个噪声污染之罪。宣传攻势当然是有用的,但能直接被宣传攻势打垮的敌人,肯定都是本来就没有斗志的。
  明朝的官员将领中,已经有不少对局面感到绝望,李辅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明朝地盘的迅速萎缩带来了信心的暴跌,现在私下里已经有人呼崇祯为“八县天子”。李辅明、王朴、陈永福等人也各派心腹观摩了王瑾和岳讬之前的战斗,得出的结论十分悲观。
  李辅明对清朝是非常熟悉的,现在明军夹在东虏和流寇之间,已经无能为力,若流寇打败了东虏,勾结东虏的朝廷必然完蛋,若东虏打败了流寇,大明难道还有什么手段去制约清军?
  倒是有人提出个办法:等东虏打败了流寇,我们招降流寇残部,就能对抗东虏了。对此李辅明表示呵呵,大明已经亲自下场帮着东虏和流寇打仗了,还招降个屁!
  李辅明的确和清军仇恨极深,但单凭仇恨并不足以让他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在是他看不到明朝有什么希望了。他是肯定不会临阵倒戈去打清军的,但清军和闯军打仗让他当炮灰,那也同样不行。在这样的局面下,保全军队才是第一位的。
  李辅明退了下去,第二阵的陈永福就露了出来。李过针对他没设计专门的羞辱方式,闯军就是按照常规一般地叫骂。陈永福打马来到阵前,高声道:“请李将军出阵答话!”
  李过并不担心陈永福暗算自己,泰然来到阵前:“陈将军有何话说?”陈永福说:“陈某起自寒微,以军功得此微末官职。食君之禄,当忠君之事,战场上各为其主,也不过各尽其事罢了。”这话说出来就泄气,马上就打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