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大清皇帝VS双泉里长





  吃得七分饱,领了二两银,再加上大清皇帝带着侍卫们亲自临阵,吴胜兆部的战斗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直线上升。
  吴胜兆原本是保定镇的倒马关副将,现在被提拔为总兵。打头阵的是一位姓冯的副将,原本在明朝是参将。这位冯参将此时勇猛无比,手持大刀,当先开路,身后绿营马甲纷纷跟进。
  皇太极的大纛不退反进,给了清军不小的心理支撑。清军诸将身经百战,当即利用这个机会将军队一点一点抽下来整队,逐步与闯军脱离接触,后面整顿好的队伍再顶上去,让之前断后的人撤下来。这样的动作对于很多军队来说是个大难题,所以他们败了就一败涂地。而清军这几十年来打的败仗也不少,但是因为他们更严明的纪律、更充分的训练、更高的军官比例,即便败了,也有很大的可能有序撤退。
  清军中的很多人同族同乡,经过长期征战,磨合非常稳定,因此即便是一支几十人的小队伍,也能在下级军官的指挥下主动作战,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相对来说,成军时间较短的闯军在这方面还差一些,一个部总带着一百多人作战已经是分兵的极限了,再分的话,如果没有水平较高的军官指挥,就可能发生混乱。在这方面来说,闯军还不如某些明军将领的家丁,毕竟那些家丁也是高薪厚饷,长期训练,在小规模作战的能力上不比清军差。
  “大清皇帝在此!”许多绿营兵高呼着,给自己和同袍壮胆。如果是过去当明军的时候,他们是绝不敢承担这种断后任务的,因为同袍随时会把自己卖了。但是现在,他们是真的相信大清皇帝很强,既然很强,那么想来友军也不会那么容易跑路,而且既然自己怕大清的军法,想必友军也害怕吧。一想到友军不会扔下自己逃跑,这些原明军的胆气顿时便壮了。
  与此同时,另一支军队迎着他们杀了上来。
  见到皇太极亲自出阵,李自成知道,自己这支预备队已经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了,闯军的其他部队都已经十分疲惫,再怎么努力追击,也打不出太大的杀伤,让清军大部分逃走已经是必然的事,让艾能奇率亲军左标追上去,固然能消灭不少清军,但是于大局无补。
  既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艾能奇的想法就变得有道理了,不如迎着目前最强的一支敌人冲上去。要是冲开了清军的阵势,打退皇太极的大纛,肯定会有很多清军部队瓦解,效果比单纯派一标骑兵追亡逐北要好。就算冲不开,总不至于反被清军冲开,皇太极是为了掩护其军队撤退才杀出来的,最终还是要退,结果与现在的局面是一样的,只不过清军的损失小一些而已。
  “大帅,狗汉奸喊得很嚣张啊,我们喊什么?”艾能奇问道。清军的嚎叫着实刺耳,闯军得回怼才是,这可不不光是意气之争,是关涉部队士气的。
  喊“奉天倡义大元帅在此”未免太啰唆,“闯王在此”倒是很好,但对面称帝,这边称王,又有些别扭,而且李自成虽然不禁止别人叫他闯王,但他自己从来不这么说,在他这里,闯王永远都是高迎祥。
  李自成笑道:“让兄弟们喊:‘双泉里长在此!’”
  皇太极自称皇帝,高得不能再高了,李自成总不能自称玉皇大帝,要是说“大清太上皇”在此,格调似乎也不够高。索性就用自己造反之前的头衔,在大明体系中低得不能再低,连吏都不是的里长,实际上就是个负责和官府对接的老百姓的头儿。
  “双泉里长在此!”闯军的吼叫把清军的声音盖了下去。这场嘴仗,皇太极明显输了。
  第一,音量没对面大。既是因为闯军人更多,士气更高,也是因为这些年闯军打明军,劝降多于硬拼,在喊话这方面比清军训练有素得多。
  第二,皇帝打里长,就算打赢了也不露脸,现在打输了,更加丢人。
  第三,就是合法性构建上的较量。
  皇太极当然也试图搞合法性构建,范文程、宁完我这些投清的文人们也并非没有水平,怎奈大清先天不足。本身曾是明朝的臣属,先占一个“篡”字;因为剃发易服,在军事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难争儒家道统;另一时空多尔衮替明朝报仇的说法倒是很聪明,但是把弘光皇帝送到菜市口之后,全天下也都知道这是放屁了,何况在这个时空,皇太极可等不到崇祯十七年,到时候面对一个经营七年,一统江山的大顺朝,打得赢才有鬼呢。
  所以,皇太极也只能从“民心”的角度做文章,毕竟很多士绅还是真心欢迎大清的。拿这些人的拥戴当证据,硬着头皮说自己“奉天承运”。
  合法性这东西有用吗?很多时候是没用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启、崇祯兄弟。要说合法,他们比谁都合法,但合法既不能当钱花,也不能当饭吃,从来没听说哪个当兵的能看在皇上合法性强的份上不要军饷了。
  但有的时候,它也有用,因为合法性毕竟是信心的来源之一。只要军事不拖后腿,合法性过硬的政权能得到更多的信任。只要别做“崇祯靠大明天子的合法性号令江北四镇”这种清秋大梦,合法性这东西搞好了还是很重要的。就像顺朝占领华北之后,在山海关战败前没人叛乱,而清朝占领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