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进与退(下)

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能打得匈奴哇哇叫,固然和他俩卓越的个人能力分不开,但更重要的原因依然是汉武帝肯烧钱,并且有钱烧。

    这个“千军”,如果是纣王驱使的奴隶,如果是大宋养的家猪禁军,如果是凯申物流拉来的壮丁,那自然相当“易得”。然而也因此很难打胜仗,其肉食者不谋不察,反而感叹没有名将导致失败,仿佛只要天上掉下个诸葛亮到自己一方就赢定了似的。

    在此时绝大多数统治者、统治阶层眼里,士兵根本不是活生生的人,不过是田里、山里捉来的野怪,漫山遍野都是,那自然“千军易得”。

    然而这千军被抽鞭子驱使,被当贼一样防着,同时还指望他们给自己卖命,便真有一二名将又能怎样呢?因此高素质的士兵其实也很重要,并且这在高务实眼里依然属于“后勤”的范畴,而并非只有物资保障才算后勤。

    一方的士兵身体强壮、训练有素,另一方都是老弱病残、乌合之众。这样打起来,胜利的一方真需要什么“战神”来领导吗?

    可是高素质士兵怎么来呢?表面上当然很简单,严格挑选兵源,加上科学练兵即可。

    吴起在魏国选“武卒”,要求能全副武装、带三日口粮、半日内跑完百里;西晋马隆在选拔去打鲜卑的士兵时,要求能拉三十六钧弩和四钧弓;戚继光在义乌选兵,则更加提高了要求,不光要身体强壮,还要人老实,听命令。

    有了强壮的士兵,接着就是严格训练了。练兵的窍门自然要高深一些,但也绝不是非天才不可的。《武经七书》里就有不少关于练兵的篇幅,戚继光也在早些年就完成了《练兵实纪》。

    按理说,就算你没有戚继光的本事,能够有什么“开创性”,但照本宣科总应该不难吧?可是后来的将军们为什么不能照葫芦画瓢呢?为什么依旧只有少数军事天才能练出虎狼之师呢?

    故此,选兵、练兵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那可太难了,因为除了按照标准挑选兵员之外,它们的背后都有三个关键条件:第一个是钱;第二个也是钱;第三个还是钱!

    吴起、马隆、戚继光选兵,条件那么苛刻,却都能选出几千部队,那么这些报名参选的人至少得有几万人。

    这几万候选人,难道是被逼着参选的吗?显然不是,只能是自愿的。因为如果是被逼的,那他跑步的时候故意慢一点,拉弓的时候故意拉不开,这不就很容易被淘汰了吗?

    考状元当然很难,可总不能考个落榜还很难吧?

    况且“虎狼之师”打仗固然厉害,但是需要的“打赏”也必然更多,身为君主或者统帅,必须要掏出一大笔钱来维持这支“虎狼之师”的运作。比如什么兵器装备之类的,没有足够的银子来支持,任你是百炼钢,也要退化成绕指柔。

    可是以太后与皇帝今日的对话来看,他们母子俩对高务实在军事上的个人能力绝对是高看了——至少高务实自己坚持这么认为。

    做一个最简单的假设:如果没有早些年高拱将宣大将门收为“嫡系”,便于了后来漠南之战时高务实如臂使指的指挥;如果没有军工私营之后宣大边军鸟枪换炮,拥有了足以以步制骑的火力和刺刀阵体系;如果高务实不曾获得指挥数镇边军,并对麾下各镇边军拥有先斩后奏之权;如果没有“隆万大改革”加强朝廷财力,使边军作战时粮饷不亏、军械能换;如果没有多年俺答封贡,使土默特根本不能离开大明贸易体系……

    如果没有这一切,高务实拿头去和十几万骑兵打漠南之战?要知道在打那场仗的时候,辛爱和图们都是打出了真火,已经不惜伤亡了的,可不是原先的躲猫猫之战了。

    所以,高务实一直认为他的战绩虽然耀眼,但那绝非是他个人才能真的碾压了谁谁谁,而是他的布局够早、够全!他所擅长的,始终是“内功”多过“外功”,始终是“战略”胜过“战术”。

    可是,不懂军务的慈圣太后不这么看,身患“高务实依赖症”的皇帝也不这么看,他们二位都认为厉害的是高务实这个人,而不是那些已经几乎称得上脱胎换骨的边军战士。

    可笑吗?可笑。

    可悲吗?也挺可悲。

    但问题是,不仅事情现在已经这样了,甚至高务实还不方便解释,因为朝廷正在开藩禁。

    在举国上下都坚信“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情况下,朝廷需要高务实这么一位“天下第一文帅”坐镇中枢,震慑各地藩王、宗室及个别野心家不敢轻举妄动。

    尴尬啊!要命啊!养望养了这么多年,忽然发现这“望”居然养过头了!

    小会议室里,散会过后留下的除了高务实本人之外,依旧只是黄芷汀、刘馨和高陌三人。而听完高务实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