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古蔺(二)

军团打成了三个团,幸亏转兵贵州后不断扩红,又从警卫师支援的俘虏中得到了1000名湘军俘虏、2000名中央军俘虏和1000名轻伤员,经过思想教育,这些俘虏老兵全部成了红军战士,加上补充了警卫师提供的武器弹药,九军团的战斗力明显上升,这几天占正安、取桐梓、袭土城就是明证。想想九军团初建时新兵成群、武器不足时候的样子,罗炳辉就豪气顿生,就拿川军来鉴定一下我九军团遵义休整后的战斗力吧。

        想起那天和刘一民一起喝酒时候,那小子说的平生最恨打消耗战,再想想[***]一贯提倡的战术思想,罗炳辉就决定这场伏击战仅仅是伏击战,因为川军大军将至,久战与我不利。只有将战斗规模限制在伏击范围内,一击即走,才能避免被川军缠住。于是,就命令28团向习水方向警戒,其余五个团全部占领伏击阵地,集中兵力和火力,打敌一个措手不及。同时命令部队不得追击敌人,伏击完就撤。

        部队埋伏好后,川军潘佐旅两个团又一个读力营进入了伏击圈。罗炳辉一声令下红军居高临下,迫击炮、轻重机枪、步枪一起开火,将川军的两个团牢牢地钉在谷底,接受弹雨的洗礼。

        此时的红九军团,和历史上的红九军团相比,不但兵力雄厚的多,武器也好的多,迫击炮、轻重机枪样样齐全,弹药充足,而且战士的战术素养也高了许多。特别是从警卫师补充的湘军和中央军俘虏,都是训练有素的老兵,思想转化后战斗力异常强悍,这一发威,那枪就打的越发的稳、准、狠,子弹追逐着川军士兵的身影,直把潘佐旅两个团打的瘫软在地、伤亡惨重。

        历史上的青杠坡战斗之所以打得那样艰难,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敌情判断失误,本来侦察到的是敌军四个团六千余人,结果是六个团一万余人,而红军兵力分散,最精锐的一军团不在战场。二是轻敌,红军以为川军和黔军差不多,都属于稀松平常的杂牌军,一击即溃,没有想到川军会拼死决战,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反复争夺。三是泄密,据解放后参与此战的郭勋褀部一个参谋回忆,当时他在路上捡到了红军宣传传单,上面印的口号就是消灭郭勋褀师。报告郭勋褀后,引起了郭的警觉,知道前面有红军不好的口袋等他去钻,就命令部队放缓行军速度,而且不走谷底走山梁,占领一个山头就巩固一个山头,致使红军的伏击战变成了双方的阵地争夺战。不过,[***]那是战略大家,一看事情不对,当机立断决定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事实上,幸亏红军撤的早,要是再迟延下去,或是坚持消灭郭勋褀部队,后面的川军主力就会压上来,红军的命运恐怕又要艰难许多。

        现在的情况和历史不同,一是九军团没有彻底歼灭郭勋褀部的设想,也就不会恋战,拣了便宜就走。二是郭勋褀没有得到任何警示,不知道红军会在这里设伏,没有任何防范措施。所以,当郭勋褀率领两个旅增援上来的时候,枪炮声就停息了,山谷里到处都是川军的尸体和伤兵,潘佐提着手枪大声咒骂红匪孬种,就会干这样下三滥的伏击、打闷棍的事情,有本事别跑,和老子真枪真刀地厮杀一次。

        郭勋褀没好气地说:“潘旅长,别骂了,红匪已经撤了,赶快收拢部队吧,我们还要追击红匪呢?”

        潘佐一听就火了,马上就跳脚大骂:“龟儿子,睁开你的眼睛看看,老子的部队死伤过半,拿什么追击啊?格老子地,你他娘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刚才那一下子搁到你的部队头上试试?都是他妈妈的瞎指挥,敌情不清楚就敢让部队追击,这不是让老子们去挨枪子儿么?”

        郭勋褀没办法,都是旅长,谁能把谁怎么滴啊?再说,郭勋褀内心清楚,刘湘和潘文华早就怀疑他同情[***],之所以让他率军出战,很大程度上是考验他。所以,也不和潘佐计较,命令自己旅和五师那个旅抢占山头,防止红匪为扩大战果再来一下,让潘佐收拢部队,随后跟进。

        看郭勋褀带着部队去占领山头了,潘佐一下子就跌坐在地。这他娘的打的是什么仗么?红匪躲在山顶顶,自己在谷底,只有挨打的份,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等部队收拢了,潘佐一看就嚎啕大哭,两个团长一死一伤,七个营长死球了仨,士兵伤亡更加惨重,能拿枪战斗的连三分之一都不到了。就这还幸亏是姓郭的那龟儿子增援及时,红匪未能完全吃掉自己,不然的话恐怕今天就是老子的祭曰了。

        哭够了,也骂累了,潘佐直接给潘文华发报,报告遇伏情况,要求部队撤到后方休整。

        潘文华接报后大吃一惊,潘佐旅的战斗力他是清楚的,和中央军相比怎么样不知道,没打过,但是在川军里面那是绝对的主力旅,没想到上来就吃了这么大的亏。

        潘文华也干脆,命令潘旅撤到赤水休整,等战役告一段落,再撤回川中整补。

 -->>